-
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廳外擠滿了很多人,朝向半閉的門裡,可以看到廳內中央舞台橫浸著初春煦午 的陽光,所有桌椅像是獸羣低吟著沉默的鼾聲。門內往後的深處,正背對著門 口的那位身影站在右邊,跟幾位身穿西裝的男士正在聊聊天,喝喝酒,乍看跟 我身高相若,黑白交雜的髮際或許刻意潑染了印刷油墨似的,左手把弄著半滿 的酒杯,他轉身瞥見我,隻身走近過來,小麥色肌膚,熨得筆直的西裝外套別 著一枚精緻的襟章,那是個CMYK四色的「印」字,Ken輕輕拍了拍我的後背, 簡單招呼,雙眼跟我一起打量四周,便沉穩地說,學會規模雖小,相較之下,人 脈才是真正價值。 那雙長滿厚繭的手,或許是過去他由早到晚的印刷工作得來,又或許是假日與 行家朋友在西貢滘西洲揮動球桿而成,也有可能是日照下和隊友在帆船上重 覆拉扯炙熱的纜繩。 Ken好像洞悉我的不解,於是他再拍拍我肩膀,面露著微笑,隨後轉向迎接另 一位剛進場的客人。跟握手不同,能感受到骨子裡微妙的厚實,如同薛西弗斯 推動著粗糙的石頭那樣,在年月與地面之間擦磨出深凹的坑痕,兩年後我再度 觸碰時,所留下的些微溫熱卻絲毫未曾有一刻消退下來。
聖誕前夕的訪問最後,問及為何要選擇繼續做下去,即使白忙了一 場,Ken便用他一個很喜歡的佛經小故事回答。撫心自問,做定唔做先 (做,抑或不做)。然後,他瞇著細眼,泛起兩頰左右半月的笑靨,悠悠指向擺放在他的辦公室背後豎櫃的一塊舊日小巴字牌,所以說,心態決定境界,Ken充滿了確信地說道。 世上沒有毫無意義的緣分,或許一種說法,「人」這個字,是靠人和人相互支撐而構成的,在中國文化中,不僅象徵個體,更強調了社會中每個人彼此之間的聯繫,以及體現了互助、合作和共存的價值觀。而且緣分是很奇妙的,能把兩個陌生人交織在一起,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相遇,都要「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因為月刊,Ken結識了他第一個訪問對象,現任香港工業評審局主席梁勵女士(當年以香港傢俬裝飾廠商總會主席接受訪問),建立了深厚友誼。因緣和合下,他也加入了評審局成為執行委員,並獲頒授香港工業評審局2023年度準院士名銜。
認識Ken時,他已經是月刊總監,有些時候隨他外出採訪,他總是半開玩笑似的,跟訪問對象很容易打成一片,氣氛輕鬆,對方也很自在地談論自身,同時問得最多、最深入也是他本人,眼神充滿著好奇。好像是香港極地研究中心「紫荊站」創辦人何建宗教授和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李樂詩博士分享各自在極地探險的事蹟,又如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博士怎樣說好香港出版故事,抑或是香港資深廣告文化人紀文鳳女士、香港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主席王象志教授、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木下無為女士等等各個專業人士的親身經歷,Ken經常表 示自己很喜歡月刊採訪工作,並感激蔡榮照先生給予寶貴機會加入月刊小組,還有前總監葉偉慈和張錦華教導許多製作刊物的流程和程序,讓他能接觸到印刷以外的世界,從中學習、理解到更多關於香港其他行業最新動態,並思索與印刷界聯乘其他產業合作的可能性。
辦公室內的燈光顯得有些蒼白刺眼,夾在皮革三層文件架上的若干名牌正在透光閃爍著,特別看見那張寫上了中西文化藝術發展協會創會副會長,我不禁微起嘴角。曾於去年(2023)四 月初「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開幕典禮前幾天,Ken想我預留時間出席採訪,並為印藝會員安排一天導 賞團,展期前後,他幾乎每天跟我們分享著比預期相當成功的喜悅,起初很難短時間內在香港找尋合適的展覽場 地,所以他很感謝上任主席馬楚力先生仗義幫忙,最後成功與香港浸會大學商討租借場地,而且當日開幕禮也有其他印藝學會朋友到場支持,令活動有聲有色。
得悉Ken決定參選來屆印藝主席,那是去年八月動漫節傳媒先導日結束後的午後,他與另一位學會名譽主席,跟我在會展中心某間西餐廳內,邊吃著下午茶,邊告知我這件事情。跟平常不一樣,每月例會他都很認真檢閱上期月刊印刷實體成品包括封面和內文的質素,在編採主題以及方向上提出很多很多建議,而摘下眼鏡的他少了些莊嚴,說著香港印製大獎、G7國際印刷認證在中國地區的未來發展和月刊來年邁進500期等等,語氣平靜如水,貌似決定將學會每一件工作逐一挑在身上。隨後才知道獲得Ken的太太的信任和支持,更在他的背後推了一把。
加入印藝以前,Ken的公司頂多類似是官塘工業中心的小小工廠,每天流水作業:接單交貨收錢,主打寫字樓、大學和補習社。千禧年到現在,香港經濟歷盡風霜,無異於一般商業思維,Ken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擺脫傳統印刷的局限,探求多元業務的更多可能性,轉眼十多年,基本柯式印刷(名片、宣傳刊物)以外,對外延伸文儀、食品、保健產品包裝、禮品套裝等聯乘其他產業的廣泛可能,連同公司管理也變得數碼化、人性化,特別感恩學會讓他能結交不同領域的專家相助,在決策層面上收集了不少寶貴意見,譬如說利奧紙品集團(香港)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兼集團董事黎景隆先生在企業管理的資歷和經驗豐富,每次都會樂於襄助Ken,排疑解難,正因如此,Ken都希望他所學到的心得一一回饋學會。
從機構會員到月刊編委,再到副總監、總監、第一副主席的身份嬗變,如今Ken搖身成為任新一屆主席,比以往賦予多一層豐厚意義,他樂見很多年輕新血加入今屆執行委員會,在不同小組中發揮了各自專業範疇知識和經驗,日後定必幫助學會與時俱進,可持續地多元發展。Ken總是參與了學會大大小小的活動,未來任期內他盼望繼續深化印刷、設計、出版、文化及藝術五大模塊的發展,以學會作為溝通橋樑,加強跟不同業界組織建立更深遠的合作關係,邀請合辦其他類型活動或國內、海外交流團,在艱難低迷 的環境底下相互扶持,砥礪前行,進一步推廣香港印製業的卓越形象,傳承印藝文化精髓。 在陽光下 架空的地鐵站前方,香葉道明渠一半被柏油覆蓋成行車通道,環繞黃竹坑周邊城市歷史斷層的灰濛,每當天色晴朗,望向南港島線通往海怡半島的方向,陽光輕柔地撫摸著有如光滑魚鱗般的幽綠,比起九龍鬧市,我更喜歡港島的寧靜,我很喜歡那樣的天空,那樣的景色,還有那樣的光,看起來美不勝收,倒不如先到那邊走一走,拍個照,Ken在搭升降機的小空擋時提議。或許他並非想分享那樣的風景,而是他的信仰,或作心態的東西。拍完幾幅照片後,離開黃竹坑到灣仔的路途中,Ken邊用電話處理工作,邊跟我閒談,直至走到鵝頸橋底下的分岔口時,他依然說著話,我不好意思地打住,並指向軒尼詩道近希慎廣場那邊,而他則向相反方向走,跟我道別時,再一次拍拍我,瞇起腰果眼,說:Keep in Touch。
![]() |